前列腺癌的组织学特征
这篇是我之前学习前列腺癌时在notion笔记本做的笔记,notion笔记本里的文章可以较为容易地渲染到博客上,现在会逐渐分享给大家。
本文图片来源于webpathology。Webpathology网站上的图片比较清楚,可以增加一些对疾病的感性认识,但是知识点讲解并不是很系统,系统性学习还是要回归书本。
图1. 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初步评估应在低倍镜下进行。癌灶通常是突出的,包含结构简化的小而拥挤的腺体。肿瘤腺体体积小,管腔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较大的良性腺体形成鲜明对比,良性腺体具有复杂的分支管腔和乳头状内折。
图2. 本图为图1的高倍放大。
图3. 小的非典型腺体在大的明显良性腺体之间穿插,是浸润的标志,几乎可以肯定是恶性肿瘤。癌腺体小,有僵直(rigid)的圆形或椭圆形腺腔,与周围良性腺体复杂的分支或波浪状腺腔对比明显。
图4. 本图为图3的高倍放大。除腺体结构异常外,癌细胞核增大、深染,可见明显核仁,腔内可见蓝色黏液,基底细胞层缺失。
图5. 左上方的良性腺体有复杂的分支管腔并有乳头状内折。右侧的癌灶由许多小腺体组成,小腺体呈简化的圆形或椭圆形管腔。腺体背靠背排列,间质很少。
图6. 明显的核仁存在是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一个重要特征。左下方的恶性腺体显示大而明显的核仁,而右上方的良性腺体则相反。需要注意的是癌的诊断不应仅仅依靠是否存在明显核仁。恶性腺体许多情况下见不到核仁,良性腺体有时可以见到点状核仁。
图7. 明显的核仁存在是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一个重要特征。
图8. 本图中病灶具有一些前列腺癌的基本组织学特征: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小而拥挤的腺体,核大而深染,核仁突出,腔内蓝色黏液。右下角可见部分良性腺体,将其核大小与邻近的恶性腺体对比。
图9. 神经周围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是指恶性腺体环绕或包围神经。见于大约20%的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癌的标本。良性腺体偶尔会出现神经周围挤压现象(perineural indentation)。神经周围侵犯是前列腺癌向前列腺周围软组织和其他组织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有研究表明,神经周围侵犯是前列腺外转移的预测因素,但这一点目前尚有争议。
图10. 一簇恶性腺体围绕着两根神经
图11. 腔内嗜酸性结晶体是前列腺癌的次要诊断标准(soft or minor criteria)之一。可以是针状、杆状、多面体、三角形等几何形状。与良性腺体相比,它们的出现常常与癌相关,但并不具有特异性。当存在时,通常见于分化良好的癌。
图12. 腺腔内蓝色黏液是前列腺癌的次要诊断标准之一。黏蛋白呈酸性,可用阿利新蓝染色。黏液的突出程度取决于各个实验室的H&E染色方案,实验室之间差异较大。腔内蓝色黏液对前列腺癌不是特异性的,在许多良性病变中也能看到。
图13. 在这个穿刺活检标本中,恶性腺体由于其腺腔内蓝色粘液而变得非常明显。
图14. 胶原微结节(也称为粘液性纤维增生)是前列腺腺癌的特异性诊断标志。由相对少细胞的粉红色透明质间质结节组成,可存在于恶性腺体内部和周围,经常造成腺体形状的严重扭曲。通常与前列腺癌产生大量的细胞外粘蛋白有关。
图15. 上一张图的高倍观。
图16. 肾小球样结构是一种前列腺癌的特征性诊断标志。由一群肿瘤细胞聚集而成,这些细胞突出到一个较大的恶性腺体的腔内,表面上看起来像肾小球。